須經鑒定抗震不達標 每套房屋可增肥10% 居民只需支付建安造價
下月起,經鑒定不符合抗震設防標準且有加固價值的本市老舊房屋,將會迎來全面的綜合改造,居民只需掏建筑安裝工程造價,便可讓“老屋換新顏”,每套房屋還能增加約10%的建筑面積。昨日,本市出臺《北京市房屋建筑抗震節能綜合改造工作實施意見》,在全市展開老舊房屋減震抗震節能改造工程。
范圍
1980年前房屋納入改造
此次列入改造范圍的建筑包括:1980年以前建成的城鎮房屋建筑(包括舊城的平房);規劃保留村莊的農村住宅;1980年至2002年期間建成的學校、幼兒園、醫院、體育場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商場、交通樞紐等人員密集的公共服務設施。
調查顯示,目前北京在1980年之前建成的老舊房屋大約4000萬平方米。由于國家自1978年以后才明確規定在房屋設計時必須考慮抗震設防,所以1980年以前建成的房屋,很多不能滿足現行抗震設防標準。
“房屋建筑是否納入綜合改造,主要取決于抗震鑒定和加固價值評估的結果。經鑒定不符合現行抗震設防標準,且經評估具有加固價值的,由區縣政府組織實施責任主體進行綜合改造工作。”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改造,老舊房屋的使用壽命可以延長至少10年,節能性和舒適度也將充分提高。投入
市民承擔增加面積成本
綜合改造資金包括兩部分。本市城鎮房屋建筑的抗震鑒定、加固價值評估費用,由市財政承擔;駐京中央單位和解放軍、武警部隊,外省、區、市單位,境外機構產權的城鎮房屋建筑抗震鑒定、加固價值評估費用,由實施責任主體承擔。
綜合改造費用則由實施責任主體承擔。實施責任主體經認定屬于本市低收入家庭的,由區縣財政予以全額或差額補助;本市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已售公有住宅的抗震加固費用,由市財政予以定額補助,區縣財政予以相應補貼。
政府陸續投入的資金為150億元,分5年投入,每年30個億。這部分資金將通過市區兩級財政以1比1的比例配制實現。即市級財政每年投入15億元,區縣投入15億元。市民需要負擔增加面積的建筑安裝成本,大約每平方米3000多元。據介紹,不同的項目具體造價也不同,費用標準將通過試點工程測算另行制定。
效果1
住宅可增加5到8平方米
按照改造方案,此次改造采用工業化施工方式,利用新型的預制混凝土外套加固體系,將預制好的結構構件,在現場進行裝配。“如果老舊樓房的規劃允許,樓間距等方面符合相關要求,使用預制的加固體系后,樓體外加結構構件之間的‘空當’,便具備了增加建筑面積的條件,相當于讓樓房‘長胖’了。”
有關負責人介紹,對住宅而言,每套房屋可以增加10%、約5到8平方米的建筑面積,而所有權人只需要支付增加面積的建筑安裝工程造價,這對居民而言是一項實惠。至于增加面積的權屬和將來的交易問題,目前正在研究相關政策,并根據試點情況出臺具體辦法。效果2
房屋壽命延長10年以上
老舊房屋經過改造后,市民可以體會到四大好處:一是安全了,建筑全都能達到八度抗震設防的國家規范要求。二是節能了,采暖季所需標準煤數量僅為過去的三分之一,室內溫度能夠達到冬季室溫標準。三是管線、上下水、防水等附屬設施也會同步更新,居住更舒適。四是房屋建筑的使用壽命將延長10年以上。此外,還將對房屋建筑的外立面進行美化改造,小區環境比如綠化也將同步改造。
步驟
綜合改造主要有五步
首先,進行抗震鑒定和加固價值評估,由區縣政府組織開展。抗震鑒定機構出具抗震鑒定和加固價值評估報告后,區縣政府應當及時建立檔案并將鑒定、評估結果書面通知實施責任主體。
第二,提出綜合改造申請。實施責任主體應當根據鑒定、評估結果,及時向區縣政府提出綜合改造申請。屬于已售公有住宅的,實施責任主體應當依法組織業主共同決定,經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后,方可提出綜合改造申請。
第三,編制綜合改造計劃。區縣政府于每年9月15日前將下一年度的綜合改造計劃上報領導小組,經審批后納入年度重點建設工程。
第四,確定綜合改造設計方案。被確定為當年改造的房屋建筑,其實施責任主體應當及時組織工程設計,并將綜合改造設計方案報規劃部門審定。綜合改造設計方案中應包含節能、供熱計量溫控系統以及附屬設施改造內容。符合規劃條件并經批準后,可以適當增加房屋建筑使用面積,相關費用由房屋建筑所有權人承擔。
最后,實施責任主體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組織工程施工。進度
城六區12個項目先試點
此次城鎮房屋建筑的抗震鑒定和加固價值評估工作,將在2012年底前完成;抗震節能綜合改造工作,將在2011年8月啟動,2015年底前完成。農村住宅抗震鑒定和加固價值評估工作將在2012年啟動,2012年底前完成;抗震節能綜合改造工作將在2013年啟動,2020年底前完成。“目前,我們已經啟動了試點工作,在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共6個區,每個區計劃選擇2個項目進行試點。”該負責人表示。 趙瑩瑩 J201
馬上就訪
“多一點面積就多一點活動空間”
廣渠門外大街15號樓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曾經是某單位的宿舍。這棟老樓里過半數都是老年人,歲月的痕跡不僅寫在樓體內外,更寫在居民的臉上、身上。殘破的電線、破舊的樓窗、漏雨的頂棚……老樓和比鄰的富力城小區可謂天壤之別。
居民劉大媽住在小區3單元6層,房屋的管理單位已是難覓蹤影,漏雨、房屋缺少保溫層是目前困擾居民的主要問題。聽說老樓將被加固、加面積等消息,劉大媽喜上眉梢。“這房子現在冬冷夏熱,房屋年久失修,根本就沒人管。勁松中街那邊的不少房屋都在加裝外墻保溫設施,可我們這兒卻一點消息都沒有,樓頂的防水也沒人處理,我們每年都自己找人修,可修了也不管事。”
聊起加面積的問題,劉大媽和很多鄰居頗有感慨。她們之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過40幾平方米的房子里住著5口人的經歷。“多一點面積就多一點活動空間,等老了走不動了,就在屋里活動活動。”
“老人腿腳不方便,要是能裝電梯最好了,但是咱這樓‘歲數’這么大,裝得上電梯么?”一些上了歲數的居民聽說要加裝電梯,很是興奮。但也有居民覺得,加裝電梯浪費資源,而且老舊小區通常沒有物業,無人管理,回頭電梯出了問題都不知道找誰。
15號樓的不少居民有著和劉大媽一樣的困惑、困難。京城的不少老舊小區有著和廣渠門外大街15號樓相似的特點:沒有物業、管理單位不知去向、樓體年久失修、居民多為老人。有些居民向記者坦言,在這老樓里住著也是因為房價太貴,且上了歲數,折騰不起。索性便等著老樓拆遷,省點錢還能幫幫兒女。
甜水園北里、勁松中街附近的居民樓,也多為老舊小區。很多居民都希望借著這個機會把房屋好好整修一下,最起碼處理一下漏水、保溫的問題。對于加面積、加裝電梯,有居民認為要酌情處理。居民宋先生覺得,工程太大可能會噪音擾民,他也擔心加面積、加電梯會對樓體產生影響,如果安全能得到保證,日后的管理能跟上,他肯定支持。(記者 軒燕龍)
馬上就訪
“最大愿望是
徹底整修下水管道”
位于海淀區花園橋東北角的車公莊西路45號院,是一個建于1979年的老舊小區,已經有32年房齡了。今天上午,記者來到小區門口。45號院是1980年以前很流行的紅磚墻體加預制板結構,整體呈回字形布局,四周居民樓環繞成的中部空地,則被當做了鍋爐房和停放自行車的車庫。走進居民樓里,樓道非常狹窄,隨處擺放著大量雜物,而因為沒有停車位,居民都把汽車停放在本就狹窄的路邊。
王女士在這里住了很多年。她告訴記者,老房子不保暖,每年秋天沒來暖氣的時候屋里冷得沒法待,只能穿上毛衣棉褲,而且小區的下水管道年久失修經常堵塞。“上周下水管道就堵了一次,都沒法上廁所洗澡,只能到居委會去提水。”她表示,如果自家的樓房能夠被納入綜合改造范圍,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下水管道徹底整修一下。記者走訪了多位居民,多數人都表示:整修下水管道最要緊。 (實習生 章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