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品位提升,一棟建筑內的某些居室數年之內就有數次改造,致使原結構安全可靠度下降。要知道,一棟建筑,是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在規范、規程指引下按程序標準施工建設的,在各項指標達標后,才能組織各方驗收,政府有關部門認可備案后,方可投入使用。
筆者原來居住在1983年竣工的一棟塔樓里,20年間約40%居室經歷過二次裝修。后來筆者遷住進2005年竣工的一座板樓里,8年間約15%居室經過二次裝修,有的甚至三次裝修。少部分業主只是表面涂裝,但絕大部分業主為了滿足使用功能及獨特的品位,在一無施工方案、審批手續,二無監管的情況下,采用錘、鉆、鋸等工具對主體結構任意開槽、打洞,甚至斷筋,將原有各種管路基本廢除。殊不知,這樣已對整體結構帶來可怕的安全隱患。問題如下:
1.平面布局改造,為了增加居室,拆除原有一道(有組合柱、板帶、拉結筋)抗震措施隔墻,重新砌筑二道無以上措施的隔墻。而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強制性規定,后砌的非承重砌體隔墻必須有上述構造措施。
2.樓面大量集中堆放材料,嚴重超載,這是個體家裝普遍存在的問題。原建筑正常施工時,各種材料、設備是按需由地面陸續運至樓面均布操作的。裝修時卻是一次性將水泥、砂子、地磚等材料、設備集中存儲在室內。要知道,樓板是主要受力構件,材料儲存嚴重超載會使樓面荷載值增大,從而極大程度地降低結構的安全性。嚴重的會致使樓板開裂、甚至坍塌。
3.墻體、翼緣、樓板、連續梁隨意開槽、打洞,甚至截斷鋼筋,造成原結構千瘡百孔,嚴重受損。為了敷設管道,有人曾在一間150平方米的居室內,在墻面豎向開出少則40多條多則50多條深2 3厘米、寬4 6厘米、長2米的管槽以及40-50個6×10×10厘米的孔洞。更嚴重的是在1米寬、4.9米層高的墻端翼緣處將1/2面積的混凝土鑿開,主筋、箍筋全部裸露,致使原本主體觀感優良的產品面目全非。
現今高層住宅均大量推廣剪力墻結構,其混凝土墻體配置豎向和橫向鋼筋網片,是最重要的受力構件。墻體兩端的翼緣更是結構體系提高延性和受剪承載力的重要抗震構件。連續梁也起到傳遞地震力的作用,若一旦出現剪切斜裂縫,則各片墻體就不能協同工作,整個結構體系承載力就會急速下降。
2014年4月8日,《北京晚報》發表業內人士文章指出,建筑壽命的長短,除了設計和施工質量外,還取決于住戶的態度和居住方式。一旦裝修中結構遭到破壞是不可能修復的,因為結構性的傷害是不可逆的。現行建筑裝修裝飾規范明確提出,嚴禁違反設計文件擅自改動建筑主體、承重結構或主要使用功能。嚴禁未經設計確認和有關部門批準,擅自拆改水、暖、電、燃氣、通訊等配套設施。
結構可靠度的定義可概括為:安全性。應能承受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作用。適用性。在正常使用條件下應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耐久性。在正常維護條件下應具有規定的耐久性能。
原主體結構的鋼筋、模板、混凝土三大工序是工程的施工重點,各方均嚴格按質量標準,實行自檢、交接檢、驗收,層層把關。混凝土發生露筋、蜂窩麻面,甚至氣孔過多均要追究原因,重者要做補強處理。更不用說,鋼筋截面受損和切斷這樣的重大質量事故。即使發生電焊咬肉(即鋼筋局部受傷)現象,各方均視之嚴重違規,重者定要采取加固措施并備案。
很多業主不知道前期施工對質量要求的嚴苛,在盲目追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任由家裝施工人員拆改,給自身和全樓業主的結構安全帶來極大隱患。
建議和呼吁:住宅安全要維護、防治在先。1.盡快組織專家組調查、取證,得出較全面的總結性材料,供主管部門研究對策解決。2.組織家裝公司管理、操作人員學習國家有關規范標準并盡快納入現行國家規范管理機制。3.解決住宅安全隱患迫在眉睫,不能虎頭蛇尾。政府立法可授權社區、物業,對家裝實行監督管理。4.采取新的技術措施,杜絕使用錘、鉆、鋸等工具破壞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