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業場建于1905年,位于西城區前門西河沿,從煤市街往北走,行至廊坊頭條往東一拐,便能看見一幢黃白色的洋式長樓,門口的西洋柱、圓拱形山花雕刻細致。
昨日,洋樓外的圍擋還未拆去,內部整修已進入尾聲。進入樓內,抬頭便能看見4樓玻璃屋頂外的天空。負責修復工作的北京大柵欄永興置業有限公司工程負責人栗新介紹,2010年以前,勸業場先后被新新服裝店和新新賓館經營近4年,那時,每層樓間都被打上樓板,站在一樓,看不見玻璃頂。
栗新表示,7月底,勸業場建筑主體的土建部分將完工。“修復工作首先從清理樓內的多余建筑開始。”栗新說,他們還找了專業的檢測機構,測算樓體的結構和承重,進行加固維護后,開始對內部進行結構上的修補。
李洪昌是勸業場修復的精裝工程師,據他介紹,修復立足于盡量恢復原貌的原則進行,動工前,他們曾花費1-2年的時間搜集史料、走訪專家,一些細節甚至需要尋找當時見過勸業場的老人口述。
李洪昌說,目前,樓體的建筑風貌保持了民國時期的歐洲新藝術風格,施工單位還為它增加了消防、避雷設施,并在屋頂的玻璃窗上增加了電動遮陽簾。除此之外,樓內還有一部9立方米大的玻璃電梯,直通頂樓。
未來勸業場將大減“商味”
在成為服裝店以前,勸業場一直以綜合商業中心立足于前門鬧市。栗新表示,未來的勸業場將大減“商味”,七成左右的空間將用于文化展出,如一些老字號、老手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暫定以‘勸業場1905文化藝術中心’重新面世。”
栗新介紹,勸業場的一層大廳將主要用于文化宣傳;二、三層將辟為展覽空間,展示名家藝術品;四層南側,舊時曾上演相聲、曲藝的舞臺被改造成一個多功能廳,兼具小劇場的功能,延續了過去的演藝功用。
“這里承載了許多老北京人的寄托,修復期間,曾有老人向我們描述他們兒時在勸業場爬樓梯、捉迷藏的回憶。”栗新表示,按照目前的進度,今年10月,老北京勸業場將完成修復,盡快面向市民重張。
百歲勸業場為文保單位
據史料記載,勸業場始建于1905年,其前身是“京師勸工陳列所”,是官辦工藝局產品展銷館。
1936年后,政府將其劃歸北平市政府,在廊房頭條原址重建,稱“北平市國貨陳列館”,又名“勸業場”,意為“勸人勉力、振興實業”,主營商業百貨。
1949年后,勸業場一度關張。1956年公私合營后,改為國營商場。
1975年,勸業場被改為“新新服裝店”,后又改為“新新賓館”。
1995年,“勸業場舊址”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勸業場舊址作為“大柵欄商業建筑”的一部分,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廊柱露灰磚 保留滄桑感
西洋柱、圓拱頂,鎏金的“勸業場”三個字寫在米黃白的外墻上,二樓的雕欄陽臺配上拱形窗口,令這棟4層樓高的洋式建筑在中式風格的前門商圈顯得獨特。
一進門,80米長的白色走廊將三個主廳連接在一起,從八角中廳抬頭望去,格子玻璃屋頂傾瀉下日光,令白色基調的室內更顯素雅。往里走,有百年歷史的4米長落花吊燈仍裝飾在屋頂。
支撐著四面各樓層環廊的立柱上,柱頭精雕著花式,一樓立柱側面裸露灰磚,“雕飾全是按照原有的樣式修復。”工程師李洪昌說,原先的雕飾很多已經殘破,工人們像考古學家一樣,一點點按照原貌修復、補刻,而一樓柱子上露出灰磚也是故意為之,“保留建筑原有的歷史滄桑感。”
除了建筑的石材外,勸業場每個窗戶的角鐵窗框也全屬原裝,包括樓頂玻璃窗上的三角支撐架也絲毫未拆,只是重新進行防水粉刷,并加裝了電動開啟扇和遮陽簾,“這些結構和元素都是保持勸業場原始風貌很重要的細節。”李洪昌說。
在廳內西側新裝的電梯往北2米,有一個小門,這里曾是勸業場電梯的舊址,“當時勸業場的電梯是老北京的首部。”李洪昌說,修復工程剛開始時,他們便發現這個舊址,但僅有一個黑咕隆咚的井道能見證當年的“唯一”。
“南城孩子愛跑勸業場坐電梯”
70后的李虹是名攝影愛好者,廊房頭條的勸業場舊址,他不止拍過一次。
“天氣好時,從遠處看,藍天白云下,一片四合院當中,這個圓拱頂的歐式建筑特別有范兒。”李虹常聽老人們說,舊時的勸業場既有賣古董文玩的攤鋪,也有西洋咖啡館和戲院。
年過七旬的張爺爺曾住在南城,他回憶,年輕時他下班后常去逛勸業場,“里面一共四層樓,一樓賣鞋襪、毛巾等日用百貨;二樓賣古玩文物,有幾家畫像館門口還掛著電影明星的畫報,胡蝶是舊時的大明星;三樓有照相館、理發館,還有鑲牙的;四樓是‘新羅天’戲院,有時演評劇,有時演大鼓、評書和相聲。”
網友“壓頂廬主”將勸業場的記憶牽到了電梯上,“南城的孩子們愛跑勸業場,吸引力最大的是‘坐’電梯。”他在博客中回憶,當時的電梯門是扁鐵條的拉閘門,開關靠開電梯的人用手推拉,“我很小,八九歲,跟大點兒的孩子跑,從廣安門開步走,到虎坊橋,過馬路,奔東北,走五道廟、李鐵拐斜街、觀音寺,到煤市街往北,走到頭,廊房頭條,勸業場到了。進南門,活動開始。樓梯下、攤位間捉迷藏,橫沖直撞亂串,招惹來一陣呵斥、叫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