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網絡系統,提升道路網絡密度,提高城市道路網絡連通性和可達性。加強城市橋梁安全檢測和加固改造,限期整改安全隱患。加快推進城市橋梁信息系統建設,嚴格落實橋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城市路橋的運行安全。各城市應盡快完成城市橋梁的安全檢測并及時公布檢測結果,到2015年,力爭完成對全國城市危橋加固改造,地級以上城市建成橋梁信息管理系統。”
—— 《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
專家說
依靠連續性信息 管理城市橋梁安全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 李健
《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加強城市橋梁安全檢測和加固改造,加快推進城市橋梁信息系統建設,力爭到2015年完成對全國城市危橋加固改造,地級以上城市建成橋梁信息管理系統。
資料顯示,2001年以來,交通運輸部共投入438.8億元,改造危橋21610座,對于公路橋梁的養護管理在各個層面都有收效顯著的大動作,且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技術體系。
盡快完善城市道路規劃,實施城市道路改造,盡可能使過境公路繞城而過,避免因橋梁功能不清造成的安全隱患。
我國城市橋梁養護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體系已較為完備,許多大中城市在此基礎上還出臺了更為嚴格的地方標準,如重慶、武漢、南京、廣州、杭州等橋梁數量較多的大城市,對于橋梁養護管理更加重視,責任歸屬、檢測頻率、應急預案更加明確和完備。
但部分城市,對于兼有城市交通和公路過境功能的橋梁,劃分不清管理責任。由于此類橋梁要滿足城市交通的美觀和功能需要,截面通常較纖細,剛度相對薄弱,在過境重載車輛長期、反復作用下,容易產生結構安全隱患。此外,橋上小轎車、大貨車、公交車和非機動車混行,也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近年來的事故和檢測數據均表明,這類橋梁的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因此,必須重點加強對此類橋梁的安全監控和維修加固,并盡快完善城市道路規劃,實施城市道路改造,盡可能使過境公路繞城而過,避免因橋梁功能不清造成的安全隱患。
充分利用連續性信息發現橋梁狀況劣化的特征和規律,實現對橋梁的安全控制,才是橋梁信息管理工作的落腳點。
《意見》中明確要求,到2015年,地級以上城市要建成橋梁信息管理系統。近年來,橋梁管理系統在公路橋梁上已經普及,在城市橋梁管理中也開始廣泛應用。無論是區域(路網)級還是項目單體的橋梁管理系統,都實現了橋梁的基本信息和歷次檢測數據、圖形等信息的錄入,也具備橋梁評價和預測模塊。但多數管理者都把電子化看成是一項任務,用其替換紙質文件存檔后又“束之高閣”,因此,從使用情況看,真正達到系統期望意義的微乎其微。想改變這種現狀,管理者和檢測者應提高對電子化管理的認知程度。
信息化的關鍵功能之一是讓檢測數據連貫可分析。如果對歷次檢測信息僅是機械錄入,使重點信息在時間線索上缺乏連貫性,對典型病害的關注缺乏連續性,對原因推斷和輔助性檢查缺乏重要信息標識,就無法建立起準確的模型進行分析和預測。因此,在橋梁管理系統的使用中,信息的錄入僅僅是工作的開始,充分利用連續性信息發現橋梁狀況劣化的特征和規律,實現對橋梁的安全控制,才是橋梁信息管理工作的落腳點。
要做到城市橋梁檢查的智能化,就必須在建設時修建方便快捷的養護檢查通道,預埋傳感裝置。
城市橋梁的日常檢查與定期檢測經常受到繁忙交通的干擾,專家一直在研究如何進行智能、快速的檢測,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根源在于建設時缺少預留的檢查通道,缺少在結構的關鍵位置預埋傳感裝置,造成后期檢查的諸多困難以及隱蔽位置的無損檢測難以開展。
要做到城市橋梁檢查的智能化,就必須在建設時修建方便快捷的養護檢查通道,預埋傳感裝置。對于已經建成的橋梁,也不宜每次都動用大型檢測車搭建支架檢測,而應鼓勵“一勞永逸”的補建檢查通道方式,在大修中擇機預埋傳感裝置,從而真正提高檢測效率。
加大城市橋梁建管養成套技術的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研成果的轉換速度,加強對一線養護管理者的培訓。
《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城市危橋改造力度。迫于繁忙的交通壓力和群眾輿論,管理者對于危舊橋梁很難實現快速徹底改造,而技術和裝備的缺乏也做不到快速與零干擾或者少干擾的改造。由于城市橋梁經常會遇到火災或者撞擊事故,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材料工藝以及常規的裝備都無法滿足快速和干擾小、污染少的改造要求,所以,必須加大材料工藝和大型裝備技術研發力度。
總體來說,我國城市橋梁養護管理狀況良好,但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化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加強橋梁安全的管理固然重要,更應加大城市橋梁建管養成套技術的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研成果的轉換速度,加強對一線養護管理者的培訓。
城市經驗
構筑信息化、精細化的城市路橋安全運行防線
——上海市路政局副局長嚴炯浩訪談
□董暉 本報記者 王赤風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建成了以快速路、主干路、越江設施為骨架的中心城現代化道路交通網絡系統。“十一五”以來,加之上海世博會的召開,為調整城市布局、功能轉型提供了新的推動力和機遇,上海新建、開通了中環路、越江隧橋、外灘隧道等重大市政基礎設施項目,“三環十射”的城市快速路網基本形成。
作為中心城區已經基本建成城市路橋交通網絡的城市,上海在城市道路、橋梁日常管理和設施改造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將如何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上海市路政局副局長嚴炯浩。
健全法規制度,確保建管養有章可依
記者:面對設施量如此巨大的城市道路和橋梁,近年來,上海在依法管理、規范管理方面有何成功經驗?
嚴炯浩:上海較早就著手規范各項法規和管理制度。10年來,逐步建立了《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城市橋梁養護技術規范》等一大批的法規、制度。隨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2007年1月1日起,上海施行第三次修訂的《上海市城市道路管理條例》;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要求,發布了《上海市城市道路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調研起草了一批規范性文件,為立法立項做好前期儲備。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為城市道路、橋梁的管理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記者:據我所知,上海早已建成城市道路橋梁管理綜合平臺,如何及時準確掌握橋梁的運行狀況和動態發展趨勢,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
嚴炯浩:近年來,為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進程,我們不斷完善城市道路、橋梁輔助決策系統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發揮檢測評估在養護維修決策中的科學指導作用,實現設施的全面評價。
截至2012年年底,城市道路橋梁管理系統共覆蓋上海城市道路4636公里,面積9910萬平方米,城市橋梁2151座。依托道路、橋梁輔助決策系統,實現了對全市道路、橋梁的每年定期檢測評估,通過道路動態數據采集,全面了解路基路面的質量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全面的分析評估報告。通過對橋梁檢測評估數據的分析,全面掌握各類橋梁的安全狀況等級,確保橋梁安全始終處于受控狀態。
近幾年,上海城市橋梁狀況指數不斷提高,危橋數量逐漸減少,表明橋梁輔助決策系統發揮著重要作用。
記者:除定期安全檢測以外,上海的城市橋梁如何達到巡查精細化、檢測全覆蓋?
嚴炯浩:我們的城市橋梁養護檢查分為五類:一是日常巡查,每天1次進行橋梁外觀檢查;二是經常性檢查,每月對橋梁主要部位檢查1次;三是每年1次常規定期檢查;四是結構定期檢查,即委托專業檢測機構對橋梁進行周期性檢查,對橋梁作物理、化學性能評價;五是特殊檢測,對特定橋梁(D、E級橋梁)、或根據需要對橋梁進行物理、化學性能、承載能力評價。
通過日常巡查、經常性檢查、常規定期檢查、結構定期檢查、特殊檢測制度,對各類常見病害能夠及時發現、及時處置,對各類突發事件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快速處置。巡查和檢測的全覆蓋,為保障城市橋梁的安全運行發揮了巨大作用。
強化市區協作,力求建管養優質高效
記者:上海市中心的城市道路、高架橋、越江橋隧等設施數量較多,在養護管理和維修改建方面如何分工、相互協作?
嚴炯浩:上海城市基礎設施管理采用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模式,在市、區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市屬快速路、黃浦江越江設施、蘇州河橋梁等設施建設改造形成了以市為主體、區(縣)配合、重大工程統一協調的建設改造模式;區屬城市道路、橋梁建設則充分發揮各區積極性,形成了以區為主體,市級引導、補貼的模式。
去年,蘇州河江寧路危橋改建工程就是在市、區協作、相關部門緊密配合下完成的。開工前,市、區各相關單位加強協調、充分溝通,全面細致地落實了公交改線、交通組織方案審批及鎮坪路橋改造等一系列前期配套工作。施工中,建設單位采用人性化措施,盡量減少對周邊環境和居民生活的影響。在老橋拆除過程中,增設了聲屏障進行隔離,減少噪聲擾民;老橋拆除后的物件用綠色紗網覆蓋并配合灑水減少揚塵……同時,公開施工信息,與工程所在社區加強溝通、增進理解。此外,還通過集約化管理,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工序,使得工期牢牢地壓縮在一年內,刷新了蘇州河橋梁建設進度的新紀錄。
積極探索創新,構筑建管養全新模式
記者:《意見》的頒布,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上海在這方面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是什么?
嚴炯浩:未來5至10年,上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將在重視歷史風貌保護的前提下,繼續貫徹“建管并舉、重在管理”的指導思想,加快推進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建設。今后,上海市路政局將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的要求,以城市道路、橋梁安全運行為重點,以信息化為目標,建立職責更為明確、管理更為規范的城市道路與橋梁建管養新模式。
——將進一步完善城市道路、橋梁信息化管理模式。以PMS(路面管理系統)、BMS(橋梁管理系統)為核心,形成城市道路和橋梁檢測、分析評估、制定計劃、實施對策的科學管理模式。不斷完善整合城市道路、橋梁管理系統基礎數據庫,形成以常規定期檢測為核心的安全受控機制,及時發現并整改存在的安全隱患。
——將進一步明確城市道路、橋梁養護管理單位職責。落實養護維修管理責任,為城市道路橋梁管理的常態化運行提供穩定資金保障,明確市、區政府在城市道路、橋梁建設改造中的主體地位和責任,加強市對區主次干路、區管城市橋梁危橋改造、城市橋梁結構定期檢測等資金的引導,并加大針對性補貼力度。
——將進一步加強對區管城市道路、橋梁的監管。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將加大對開發區、居住區、工業園區及鎮區管理的城市道路、橋梁的監管力度,加快城市橋梁專業管理隊伍建設,確保城市道路橋梁運行安全有序。